《共产党人刘少奇》观后感1500字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4-24 11:26:04 阅读:

  观《共产党人刘少奇》有感

  铁肩担道义,辣笔着文章

  作者:邓新乐

  近一段时间的茶余饭后,我一般会在电视里浏览些新鲜震撼的新闻,抚慰一下孤寂的心跳;或者在书上读读比较轻松写意的文章,来舒缓一下大脑皮层的节奏,偶尔也有《陪读妈妈》《都挺好》等人间烟火味比较浓的连续剧可以追追,以为这样波澜不惊地消磨时光,也不失为一种情调,但当我看了几集中央一台隆重推出的连续剧《共产党人刘少奇》时,我心里的这种小优雅就悄悄地退隐,一种历史的厚重,让我情不自禁地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载浮载沉。

  在载浮载沉之前,我必须要说一下我的那种尴尬和难受,甚至是“怒其不争”,因为我发现,虽然自己是少奇主席的故乡人,虽然每次在外地同学和同事面前,介绍自己家乡时激情澎湃,虽然我每次回家都要经过花明楼镇主干道,但从大的方面说,我对少奇主席的丰功伟绩知道多少呢?在大革命时经历了多少九死一生呢?从小的方面说,少奇主席从小到大的求学经历,励志故事、责任和担当,我又知道多少呢?我又做了哪些宣传,把这种红色基因深种骨髓呢?一连串的反问之下,是一连串的复杂心情,好在还有这么一部史料详实的连续剧,可以让我对主席“铁肩担道义,辣笔着文章”的丰功伟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把万分的敬仰奉献在他的英灵前。

  追完这部电视剧之后,最大的震撼,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卓越的领导才能,另一个方面,是他的党性,人民性。

  一个方面来说,长期以来,在部分老百姓的心目中,少奇主席的主要功绩,似乎都浓缩在领导了一次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写了一本书(《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上,似乎除了这两个,其他都无足轻重了。其实,这是一种不应该的认识误区。首先,正如文献记录片《刘少奇军事生涯》的编剧、军事研究员徐占权所说,真正的少奇主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从组织和壮大工人纠察队,为南昌起义准备和积蓄武装力量,到在瑞金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工人师,再到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政委,从红军长征的军委,再到一九三七年的苏区的军委,他也有一席之地。其次,他抓白区工作也是一面鲜明的旗帜,无论是在顺直省委,还是在上海,还是在北方局,都以他对全局的准确把握,以及坚定地执行毛主席的政策而功勋卓着。

  另一个方面,是他的党性、人民性,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不是清规戒律,也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在诠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在用一辈子来践行共产党员的修养。一般来说,理论是形而上的东西,要引起人的共鸣不容易,但他能注意细节,从接地气入手,从最普通的情感入手,真是大象无形,大爱无言、雨润细无声啊。比如,在顺直省委工作时,就摒弃门户之见,重用朝鲜的共产主义战士李铁夫,而且,采纳别人的意见,把一批批被抓的干部,从国民党的监狱中救出来,这样不但解决了干部紧缺的问题,而且在当时,温暖了多少共产党人的心啊。刚到那里的时候,帮别的领导人四处寻找卖掉的小孩,在经费很紧张的情况下,还解决他小孩读书的问题,而自己和保珍烈士的两个小孩寄养在哪里,读没读书,当时都无法知道。再比如,刚到北方局的时候,发现单位邻居的妻子,居然饿得要上吊,他马上就地办公,解决别人的燃眉之急。他的心里,真是时刻装着人民,而把自己的苦难置之度外。

  从小的时候,就有“九满哭纸”的故事,传遍十里八乡,对他悲天悯人的美德,乡人人人称奇,更交口称赞。后来在解放战争时,虽然经常战争如火如荼,各地忙着备战、建立政权,但关系人民利益的土改,他从不放松,哪怕有人给他扣帽子、和他吵架,哪怕摸着石头过河,到处寻找国内外资料制定完善的土地法大纲。后来在制定新中国经济政策时,哪怕受最多不公正的待遇,也依然坚持真理,这也是因为他的党性人民性,让他心里变得特别强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虽千万人吾往矣”就是他的坚强的誓言。

  革命先驱李大钊写给朋友的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曾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用来总结少奇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相当的贴切。

  该剧的序幕里,从小时候提着煤油灯,再到工人运动时肩扛铁锹提着矿灯,到拿着枪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到新中国成立时拿着书昂首阔步的形象,然后被鲜红的党旗覆盖,少奇主席的形象非常高大,感人。拨开历史的重重烟云,我也仿佛看见,一代共和国的缔造者,正坚定有力、义无反顾地向我们走来。

  作者简介

  邓新乐,宁乡市花明楼镇朱石桥人,就职于湖南商务进修学院,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系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喜欢阅读,写作,偶有所感,便欣然提笔!

  音符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