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观后感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4-24 13:41:03 阅读: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观后感(一)

  昨晚,当演出进入尾声,观众全体起立、长时间鼓掌之际,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向您、向为这场大戏付出智慧和辛劳的创造者们致敬。

  我是第二次观赏节目,这次与湖南新闻奖的评委一同走进剧场,不仅没有产生所谓的审美疲劳,反而再次被她的艺术魅力深深感染。皓月当空,青山巍然,天地悠悠,心潮逐浪。距离更近了。记得第一次看节目,我和观众都觉得场面大而场景远,人物的表演和表情更是遥不可及,朦朦胧胧,看不真切。改版后把部分演出前移到观众席前,主要人物和精彩场面近在眼前,让人听得清话语,看得到面容。拉近,不仅是空间的,更多是心理的、情感的。可近方可亲,信哉斯言。

  细节更多了。改版后,在保持宏大叙事的气势同时,新增了大量艺术细节,特别是毛泽东与农民、矿工、战士、与亲人的互动,举手投足,一问一答,意味深长,血肉丰满。细节是艺术魔力的秘密所在,细节影响整体,细节决定成败。

  场面更美了。声、光、电等多种现代舞台手法的应用,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当然伴随而来的是情感冲击。尤其是中国版图板块的变化组合,进入娴熟向好的境界,让人叹服。而烟花、枪炮声、汽笛、激光,恰到好处,既不抢戏又大为增色添彩。

  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潮中,在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背景下,在中国人民越来越崇敬自己的开国领袖的舆情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荡气回肠,感天动地,释放出不同凡响的正能量。

  恕我浅陋,个人感到最值得商榷的是作品的风格定位,即剧中大量采用西洋歌剧、情景剧的对白等手法,这也许让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耳目一新,但是,对于大量缺乏这些艺术欣赏准备的中老年观众,可能会有点"隔",有点"生",甚至不解其味,难领其妙。

  毛主席要反复倡导艺术创作中的中国风格与民族气派。如果能尝试增加一点民族风、民间乐、民俗派,比如花鼓调之类,或许更吻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表现,更让观众自然而然入戏。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观后感(二)

  一代伟人,天之骄子---毛泽东,出生于平凡之家。自从懂事以来看到的都是中国人民被欺压,听到的都是祖国又被侵略的国耻。他立志成就一番事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李大钊等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他自己的不断努力学习下,他成为一位才华横溢,对军事政治具有独到的见解的军事评论家。他创办湘江评论,客观的评价时事。

  面对蒋介石发动的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取得的",引导人民发动武装斗争;长征时期的毛泽东躺在担架上,亲自指挥,壮大士气;瓦窑堡会议上主张联合抗日;全面抗战时期,平型关战役鼓励了全国人民的意志;闹饥荒的时候,毛泽东主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泽东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段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征程中,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毛泽东的杰作《七古・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它将毛泽东的政治霸气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这个霸王身上我们也可以闻到文人骚客的那种艺术气息。《沁园春・雪》、《咏梅》等著作便是最好的证明。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泽东在晚期也犯了错。他由于判断失误又被江青等人别有用心的利用错误发动"文化大革命",错误的将一位位开国元勋判出"死刑".然而我们客观的看待这件事,便会发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个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感到光荣的事。

  毛主席的一生是充满激情的一生,是无悔的一生。他的一生轰轰烈烈,坦坦荡荡。同时毛主席的一生也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一生。在政治上,他为人民创立了新中国,让人民当家做主;在文学思想上,他为后人留下了惊世骇俗之作。他的一生让我们明白:一个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只有不断自我努力,自我完善,我们一样可以成为对社会、祖国有用的人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