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4-24 13:18:55 阅读:

  读后感 |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冷画

  朋友读完《许三观卖血记》后,对我说:“这本书比《活着》好看。”

  一看书的名字就知道,铁定是悲剧,难道会比《活着》更悲伤吗?读了余华写的《活着》和《第七天》后,对他的作品有了这样的感觉,里面包含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坎坷命运,每当读到要紧之处甚至潸然泪下。我承认自己是个感性的人,受不了生离死别,可看了《许三观卖血记》后,开始有些怀疑自己发达的泪腺。我好像明白朋友说的“好看”是什么意思了。

  毕飞宇说,小说家要心慈手狠。余华在《活着》和《第七天》里都给人物设置了极其悲剧的命运,这是他手狠的一面,在《许三观卖血记》,我们隐隐能感受到幽默、讽刺以及希望。

  美国《时代》周刊2003年11月9日有这样的评论:

  《活着》有时令人感觉仿佛是中国的贝克特,始终逃不了不幸牺牲的悲剧必然性,相比而言,《许三观卖血记》的内核有着更多希望的亮色……不过,余华并非要为主人公所经历的生活敲锣打鼓,他或许不会再想给笔下那些可怜的人物做毫无审美感的手术了,但他没有放弃给折磨人的社会历史拔牙。

  我统计了一下,许三观一共卖了十一次血。

  1

  第一次卖血

  证明自己“身体好”,用卖血钱娶了媳妇。

  2

  第二次卖血

  为了还债,赔偿铁匠儿子医药费。

  3

  第三次卖血

  为了补偿林芬芳。

  4

  第四次卖血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大闹饥荒,许三观卖了血后让家人吃了顿好的。

  5

  第五次卖血

  许三观为了让下乡的儿子早日回城里,卖了血换成钱,让儿子把钱用在刀刃上。

  6

  第六次卖血

  家里只剩两块钱,为了请二乐的队长吃饭,许三观再次卖了血。

  7

  第七次卖血

  一乐得了肝炎,许三观要从林浦、百里、松林、黄店、七里堡、长宁这六个地方卖血,一路卖血到儿子所在的医院。第七次卖血是在林浦。

  8

  第八次卖血

  在百里卖了血,差点死掉。

  9

  第九次卖血

  在松林医院,卖血后许三观身体休克,医院输给他七百毫升血,自己卖的四百毫升连着别人的三百毫升血回到了自己身体里。

  10

  第十次卖血

  许三观和来喜来顺兄弟在黄店卖了血。

  11

  第十一次卖血

  在七里堡,许三观买了来喜200毫升血,然后在长宁许三观卖了400毫升血。

  前几次卖血或自愿或被迫,可能是卖血时间相隔的比较长,我们读者并未感到哀伤,后五次卖血是为了给一乐筹医药费,这个时候许三观疯狂卖血,借那位医生的话,许三观成了“亡命之徒”。

  如果说前几次卖血展现的是许三观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一家之主的责任的话,那么后五次卖血展现的是许三观硬汉的一面。他要一路卖血卖到上海去,在百里,他差点死掉,他真的能活着到上海医院吗?他要拼一拼。

  海明威《老人与海》里,不服输的老人要和与自己大好几倍的马林鱼决斗,宁愿被毁灭,也不能被打败。许三观则需要和生命进行搏斗,用自己的鲜血为不是儿子胜似儿子一乐赢取活着的机会。

  当他老了的时候,他想为自己卖一次血,以前的11次卖血钱几乎都花在了别人身上,这回,他要为了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卖一次血。可惜他老了,沈血头说他的血只能当油漆。

  许三观伤心极了,泪水在他脸上织起一张大网,曾经他的血让自己的家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坎,现在自己的血没人要了,该怎么办呢?幸好苦日子到头了,改革开放的到来使他们的生活再也不需要卖血。

  书里还有一个人物写的很出彩,那就是许三观的妻子许玉兰。

  许玉兰从小就炸油条,人称“油条西施”。她很会过日子,一天换四身衣服,其实她只有这么多衣服,但在外人眼里,她永远光鲜亮丽。买菜的时候,别人都是把好菜往自己篮子里捡,她则不是,她把菜一股脑放进篮子里,然后把烂菜挑出来,她要让别人捡她不要的东西。

  她很会精打细算,家里平时吃米时,分一些储存起来,到了闹饥荒的时候,整整两小缸大米派上了用场。许三观厂里经常发给他手套,许玉兰将手套攒起来,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给家人做一件线衣。平日里买菜节省下的钱她都压在箱子底,不知不觉攒了17元。真是一个精打细算的家庭妇女。

  每次她受委屈的时候,就坐在家门槛上向邻居诉苦,这是她发泄情绪的唯一方式,当然这种方法也让许三观十分头疼。她虽然很霸道,本质上还是心软,她最恨的人何小勇就要死了,何小勇的妻子来求许玉兰,许玉兰和许三观还是帮助了那个仇人。许一乐得了重病后,许三观去何小勇家借钱,何小勇妻子几乎把所有钱都借给了他。

  毕竟,在小人物的世界里,人命关天,生命面前所有恩怨都可以放下。

  许玉兰精明强干,但是这样一个人在文革期间遭到陷害,曾经她被何小勇强奸,文革时候被人说成妓女。挨过批斗后,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她成了一个道具,没有自由意志,只能接受别人的摆弄。

  透过一个家庭的变化,余华给我们讲了建国后几十年的历史变迁。

  余华的文字很简练,他用讽刺诙谐的手法把政治带给小人物的巨变突出出来,把悲伤尽可能缩小。我很喜欢他的叙事方法,整部小说里大部分都是一个人说完一大段话。

  有时,一个章节里只有一个人物说的几段话,通过独白,我们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变化,读起来也不累。有时,余华反而对几句话进行重复,这对人物性格的表现是很有利的。文字在余华手上是艺术品,看这部作品是一种享受。

  美国《亚太艺术》在2004年4月6日写道: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人生活的生动写照……余华的天赋就在于,他能用悲悯的幽默冲淡残酷的故事,能轻松地处理痛苦的处境而对笔下那些没有文化的普通的穷人不加丝毫的嘲弄。也正是这种幽默给人物带来了生命,赋予了他们立体感和尊严。

  我知道这部作品比《活着》好看的原因了。我们看《活着》时,情绪占据主导地位,作者的聪明之处会被我们忽略掉,这部《许三观卖血记》是一个艺术品,作者没有让我们读者的情绪失控,我们读者可以认真欣赏,从品读里揣摩小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还有好多问题值得我思考。比如,心口相传的卖血步骤象征着什么?卖完力气卖热气这种卖血的方法对经济的启示是什么?小人物追求的是怎样的平等?政治对人命运的影响还有人治和法治的较量……

  真是一本有魔力的小说呀!

赞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