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学习,知不足而求之

来源: 网络 时间: 2022-08-13 20:51:03 阅读:

善于学习,知不足而求之

《老子》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就是善于识别人的人,便是智慧的体现;善于认识自己的人,便是明通。为人处世必须真正地了解自己,以避免错误的发生,凡事要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正确地评估自己,不自卑亦不自负,真正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

人生的历程,就是一部短暂而复杂的斗争过程。能正确地 认识自己还需要会观察周边的人,只有做到了清与浊、善与恶、对与错、忠与奸的正确辨别才能行动自如,到达人生旅程的彼岸。

唐代的李世民,是一位能够正确看待自己、不高高在上的“明君”。李世民曾经亲眼看见隋炀帝是怎样亡国的,时常引以为鉴。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有意给自己设立对立面,鼓励群臣可以“犯颜直谏”,当面给他提意见。

一次,他曾经问大臣魏征:“君主怎样才算明智?”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说,正面的话反面的话都要听,才能成为明君;相信一面之词,就会成为昏君。魏征还讲了历代君王的处政之道,同时也有听信偏言而遭到灭亡的。

李世民十分赞赏魏征的话,并相信:“人君兼听广纳,贵臣就不能蒙蔽他,下情就能上达。”于是,大臣们如果对一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李世民都能够听取,并参照比较,择善从之,或互相补充。这样,就减少了片面性,也就减少了差错。

李世民还鼓励群臣们对他下的诏书赦令提出异议。他说:“中书、门下都是执掌机要的。诏书赦令有不便实施的,他们都可以提出异议。现在只见他们顺从,不见有所反对。如果光是收发文书,那谁都会办,何必选拔人才来做这些事情呢?”

在李世民看来,别人只是顺从自己,自己就只能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如果有人提出异议,自己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全面一些。

隋末唐初的大乱,导致社会民生萧条,经济萧条,李世民掌握大权的前三年,又接连发生大灾。到了贞观四年,大治初见成效。随后的几年里,人们的日子也变得越来越好。但是李世民仍然对群臣们说:“治国就如治病,病虽好了,还要小心看护。如果任意放纵,就不可救了。”即使是国泰民安的时候,他依然很谨慎,唯恐这样的好局面不能得到维持,也因此常常听取大臣们的谏言。

人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衣冠;君王用历史做镜子,可以见兴亡;用人做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李世民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治理着国家,让百姓的生活日益富足。

君主能够听取臣子们不同的意见,是很可贵的,他可以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是错误,是需要勇气的。也正是因为李世民如此有自知之明,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过错,尽量完善自己,励精图治,唐朝才达到了辉煌的鼎盛时期。

【感悟】

人有自知之明,现实中的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用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用自身的优势,比他人的不足。肯定自己、表扬自己容易,否定自己、批评自己则难,全面认识自己更难。让我们永远保持一颗谦虚的心,认真地学习别人的长处与优点,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我。

赞助推荐